频道首页
营造无歧视医疗环境,消除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
发布时间:2023-12-05     浏览:

消除母婴传播是预防和减少儿童新发感染艾滋病、梅毒和乙肝的重要战略行动。

当前,“艾梅乙”孕产妇遭受医疗歧视的现象仍较为常见,不仅使一部分感染孕产妇不能得到及时规范的治疗、心理受到伤害更不利于消除母婴传播目标的实现。

图片





什么是“艾梅乙”

“艾梅”即“艾滋病、梅毒、乙肝”的简称,统称“三病”。

艾滋病(AIDS)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由感染艾滋病病毒(HIV)引起,HIV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它把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CD4T淋巴细胞作为主要攻击目标,大量破坏该细胞,使人体丧失免疫功能。因此,人体易于感染各种疾病,并发生恶性肿瘤,病死率较高。HIV在人体内的潜伏期平均为8~9年,在艾滋病病毒潜伏期内,感染者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地生活和工作多年。

梅毒是由苍白(梅毒)螺旋体引起的慢性、系统性性传播疾病。主要通过性途径传播,临床上可表现为一期梅毒、二期梅毒、三期梅毒、潜伏梅毒和先天梅毒(胎传梅毒)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列为乙类防治管理的病种。

乙型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 type B)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一种传染病。临床上以食欲减退、恶心、上腹部不适、肝区痛、乏力为主要表现。部分患者可有黄疸发热和肝大伴有肝功能损害。有些患者可慢性化,甚至发展成肝硬化,少数可发展为肝癌。



“艾梅乙”传播途径

1、性传播、不分男女,同AIDS患者、梅毒、乙肝感染者发生直接体液接触性行为,均有很大概率感染。

2、血液传播。直接或经伤口的血液输入也会传染HIV/梅毒/乙肝。研究数据显示,同唾液中浓度相比,精液和血液中的病毒浓度要高出十倍。

 3、母婴传播。感染艾滋病病毒、梅毒、乙肝的孕产妇可通过胎盘、产道或乳汁,将病毒传播给胎儿或婴儿。

“医疗歧视”


医疗歧视是指医疗机构或医生对特定人群或患者的歧视性对待或服务差异化,这种行为可能基于文化、性别、种族、社会经济地位或其他社会属性。

医疗歧视不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也损害了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的社会声誉和职业形象。


PART.01

营造无歧视医疗环境
01
高度重视消除医疗歧视工作

母婴传播是儿童感染艾滋病、梅毒和乙肝的重要传播途径,是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在消除母婴传播工作中,营造友好、无歧视的医疗环境,为感染者提供公平、有效、及时的医疗服务,是维护母婴健康权益、降低母婴传播风险的重要策略措施。要高度重视消除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医疗歧视工作,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指导与监管,积极推动创造无歧视的医疗环境,切实保障感染孕产妇和儿童的健康权力。

02
健全完善消除医疗歧视措施

要深化消除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医疗歧视环境建设,从健全工作制度、改善场所布置、规范服务行为、强化隐私保护等方面综合施策,切实保障感染孕产妇和儿童的医疗就医权力。

要建立消除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医疗歧视制度,明确相关医疗歧视行为,细化消除歧视措施,保证消除医疗歧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要合理规划感染孕产妇和儿童诊疗区域,避免采用易引起感染孕产妇和儿童歧视的文字标识和服务流程。

要规范医务人员诊疗行为,充分尊重感染者合法权益,不使用伤害或歧视性语言,不以任何理由拒诊、推诿或延误治疗,不针对感染者采取过度防护措施,不强迫感染者接受医疗服务,不任意建议无医学指征或不宜生育者终止妊娠。

健全保护感染者隐私机制,严格遵循隐私原则,在感染者的医疗就医、就诊记录、信息归档等环节中充分保障感染者的知情权、隐私权和决策权等。

03
全面加强消除医疗歧视监管

要加强对医务人员和相关服务人员的消除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医疗歧视培训教育,引导医务人员理解、关爱感染者,消除医疗歧视与偏见。

建立健全消除医疗歧视服务监督、投诉与反馈机制,设立医疗歧视咨询和投诉电话,定期开展消除医疗歧视排查和自查工作,坚决纠治医疗歧视、泄露隐私、侵犯权益等违法违规行为,全面营造无歧视的医疗环境。

图片
我们呼吁全体医护人员:

1.向所有患者提供及时和优质的医疗服务;

2.不因患者感染艾滋病、梅毒、乙肝等传染病而拒绝或推诿患者;

3.不将感染孕产妇和儿童就诊顺序故意排在最后, 按正常诊疗顺序为感染者提供诊疗服务;

4.不针对“艾梅乙”感染者进行不必要的过度防护;

5.避免在患者面前谈论可能会对其造成伤害的信息,更不在无关人员面前谈论;

6.在进行诊疗服务前,应先征得患者的知情同意;

7.不随意建议“艾梅乙”感染者终止妊娠:;

8.不评判“艾梅乙”感染者的行为;

9.不在公共场合大声呵斥或孤立“艾梅乙”感染者:;

10.在保护“艾梅乙”感染者隐私的前提下,为其提供充分的消除母婴传播知识政策宣教服务。



上一篇 《贵州省母子健康手册》——人生第一册,你必须拥有!
下一篇 【义诊预告】3月3日(本周日),省二医开展全国爱耳日主题义诊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