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随着贵州省等级医院评审专家库的建立,未来的等级评审将更加的精细和标准,针对评审流程、方法的变动,笔者特意咨询了我院创甲办公室副主任李睿,请他对新的等级评审变化及我院下一步改进方向进行分析解读。
一、评审流程更着重于现场。真实的三甲评审中更加注重医院在日常工作中的表现,对工作现场的查看、人员访谈、患者的追踪占了整个评审工作的40%。科室管理、诊疗规范、技术使用、药品储备、应急预案、设备维护、人员执业资质、患者感受等无一不是现场评价要点。这便要求我们更加重视科室日常的规范化管理,动员到每一位职工,把原来放在“盒子”里的工作落到实践中,从定期督导、人员培训、质量安全体系流程的梳理做起,从现在开始以实战的心态对待日常工作。
二、条款判定与PDCA循环息息相关。等级评审条款的A、B、C、D四个评级与PDCA管理是有直接关联的,分别对应A(优秀)B(良好)C(合格)D(不合格)四个结果。有计划有制度并且组织实行方能达到C标,在此基础上有监管和分析可以达到B标,有改进和提升才可以最终获得A标。目前我院虽然建立了不少工作制度,但在落实与督查上存在薄弱环节。各科室在日常工作中偏重于具体落实,但缺少事中的记录和事后总结存档,未来需要我们格外注意。
三、关键数据的统计很重要。在日常业务工作中,各科室会积累大量的数据,这类数据汇总代表了评审团对医院和科室的第一印象。因此,我们在准备迎检材料的过程中可以对条款目标、医疗安全和和质量、风险评估等关键指标进行量化,按照周、月及季度进行汇总分析,这样不仅能全面反映一个时间段内科室的运行情况,而且能帮助找准发展中的痛难点,进行针对性的改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