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普定县鸡场坡的袁小萍(化名)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的“酒鬼”父亲能够有机会到贵州省二医精神科接受系统治疗。这也是我院“医联体”工作开展以来,首位通过协作平台实现异地就医、双向转诊的案例。
据患者的女儿袁小萍介绍,父亲袁某酗酒已有30余年,每日大概能喝半斤左右,最近2年父亲逐渐开始忘事儿,脾气也明显暴躁了不少,稍不顺心就骂人。“我们也曾带他到贵阳某大医院治疗过,诊断是老年痴呆,但是治疗的效果并不太理想”袁小萍告诉记者,近段时间夫妻又开始晚上吵闹,还打骂家人,情况明显加重了,无奈之下她只能将父亲送往普定县精神病院接受治疗。
考虑到患者病情较重,按照普定县精神病院的要求,我院派出精神科妇女儿童病区主任吴刚、副主任熊杰到该院会诊,鉴于袁某除精神症状外,还合并有其他躯体症状,在征得家属同意后,通过医联体绿色通道将袁某转入我院接受治疗,并很快完成了相关检查,诊断为“阿尔茨海默病性痴呆”。袁某在我院精神科经过一个多月系统治疗后,精神症状得以控制,情绪稳定,经评估,于上月底返回普定县精神病院接受进一步的康复治疗。
“医联体双向转诊制度的建立,最大的好处在于保障患者得到更好治疗的同时,也降低了患者的经济成本”据我院精神科妇儿病区主任吴刚介绍,由于基层精神专科医院诊疗水平有限,对精神科急重症的处理和把握存在较大难度,通过医联体双向转诊制度,可将患者送往我院接受治疗,尽快控制病情后转回当地医疗机构,并在我院专科医生的指导下完成后续康复。这样做可以最大限度降低患者的治疗成本,同时帮助基层医疗机构提升诊疗水平,合理利用有限的医疗资源达到最佳的治疗目的。
据了解,自去年我院全面开始医联体建设工作以来,除普定县精神病院外,已陆续完成镇宁康宁精神病院、六盘水市第三人民医院、沙子哨监狱医院等13家基层医疗机构的医联体签约工作。按照国家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要求,后续医院将参照普定县精神病院的建设模式,对所属医联体机构开展定期派驻专家查房、教学,开通双向转诊绿色通道等工作,更好地发挥省级精神卫生中心的专业技术优势及带头作用,推进全省精神卫生防控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